金屬的切削加工分類
按工藝特征區(qū)分
切削加工的工藝特征決定于切削工具的結構以及切削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形式。按工藝特征,切削加工一般可分為:車削、銑削、鉆削、鏜削、鉸削、刨削、插削、拉削、鋸切、磨削、研磨、珩磨、超精加工、拋光、齒輪加工、蝸輪加工、螺紋加工、超精密加工、鉗工和刮削等。
按材料切除率和加工精度區(qū)分
粗加工:用大的切削深度,經(jīng)一次或少數(shù)幾次走刀從工件上切去大部分或全部加工余量,如粗車、粗刨、粗銑、鉆削和鋸切等,粗加工加工效率高而加工精度較低,一般用作預先加工,有時也可作最終加工。
半精加工:一般作為粗加工與精加工之間的中間工序,但對工件上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的部位,也可以作為最終加工。
精加工:用精細切削的方式使加工表面達到較高的精度和表面質量,如精車、精刨、精鉸、精磨等。精加工一般是最終加工。
精整加工:在精加工后進行,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小的表面粗糙度,并稍微提高精度。精整加工的加工余量小,如珩磨、研磨、超精磨削和超精加工等。
修飾加工:目的是為了減小表面粗糙度,以提高防蝕、防塵性能和改善外觀,而并不要求提高精度,如拋光、砂光等。
超精密加工:航天、激光、電子、核能等尖端技術領域中需要某些特別精密的零件,其精度高達IT4以上,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0.01μm。這就需要采取特殊措施進行超精密加工,如鏡面車削、鏡面磨削、軟磨粒機械化學拋光等。
刀尖軌跡法:依靠刀尖相對于工件表面的運動軌跡來獲得工件所要求的表面幾何形狀,如車削、外圓、刨削平面、磨削外圓、用靠模車削成形面等。刀尖的運動軌跡取決于機床所提供的切削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
成形刀具法:簡稱成形法,用與工件的最終表面輪廓相匹配的成形刀具或成形砂輪等加工出成形面。此時機床的部分成形運動被刀刃的幾何形狀所代替,如成形車削、成形銑削和成形磨削等。由于成形刀具的制造比較困難,機床-夾具-工件-刀具所形成的工藝系統(tǒng)所能承受的切削力有限,成形法一般只用于加工短的成形面。
展成法:又稱滾切法,加工時切削工具與工件作相對展成運動,刀具(或砂輪)和工件的瞬心線相互作純滾動,兩者之間保持確定的速比關系,所獲得加工表面就是刀刃在這種運動中的包絡面。齒輪加工中的滾齒、插齒、剃齒、珩齒和磨齒(不包括成形磨齒)等均屬展成法加工。
碳素鋼表面硬化方法碳素鋼通過特定的熱處理工藝,可在工件表面形成硬化層,同時保持內部韌性(外硬內韌),且相比高合金鋼更具成本優(yōu)勢。常見的表面硬化工藝包括滲碳、碳氮共滲和滲氮。1. 滲碳處理 (Carburizing)原理: 將低碳鋼工件置于富碳環(huán)境中加熱,使碳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目的: 顯著提高工件表面
機械加工工序順序安排的核心原則制定機械加工工藝路線時,為確保質量、效率、經(jīng)濟性和安全性,工序順序的安排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則:基準先行:首要任務是加工選定的精基準面。后續(xù)工序以該精基準定位,加工其他表面。該原則的另一層含義是:在關鍵精加工工序前,應重新修整(如研磨)精基準,以確保其精度滿足精加工的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