鉸刀使用中常見的八大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孔徑增大,誤差顯著
鉸刀外徑設計偏大、刃口存在毛刺,或切削速度過高、進給量不當、加工余量過大,均可能導致孔徑增大。此外,鉸刀主偏角過大、鉸刀彎曲、刃口粘附切屑瘤、刃磨擺差超差、切削液選擇不當,以及安裝時錐柄油污未凈、錐面受損、錐柄扁尾偏位、主軸彎曲或軸承松動損壞、鉸刀浮動不靈活、與工件同軸度差、手鉸時用力不均等因素,也可能引發(fā)孔徑增大問題。
二、孔徑縮小
鉸刀外徑設計偏小、切削速度過低、進給量過大、主偏角過小,或切削液選擇不當,均可能導致孔徑縮小。此外,刃磨時未磨掉磨損部分導致彈性恢復,以及鉸削鋼件時余量過大或鉸刀不鋒利,也可能產生彈性恢復,使孔徑縮小。內孔不圓或孔徑本身不合格,同樣會導致孔徑縮小問題。
三、鉸孔不圓
鉸刀過長導致剛性不足、振動產生,或主偏角過小、刃帶過窄、余量偏大,以及內孔表面存在缺口、交叉孔、砂眼、氣孔等問題,均可能導致鉸孔不圓。此外,主軸軸承松動、無導向套或配合間隙過大,以及薄壁工件裝夾過緊導致變形,也是鉸孔不圓的重要原因。
四、孔內表面棱面明顯
鉸孔余量過大、切削部分后角過大、刃帶過寬,或工件表面存在氣孔、砂眼,以及主軸擺差過大,均可能導致孔內表面棱面明顯。
五、內孔表面粗糙度高
切削速度過高、切削液選擇不當、主偏角過大且刃口不在同一圓周上,或余量太大、不均勻或太小導致局部未鉸到,以及刃磨擺差超差、刃口不鋒利、刃帶過寬、排屑不暢、鉸刀過度磨損、碰傷留毛刺或崩刃、積屑瘤形成,或材料不適用零度或負前角鉸刀,均可能導致內孔表面粗糙度高。
六、鉸刀使用壽命低
鉸刀材料不合適、刃磨時燒傷、切削液選擇不當且流動不暢,以及刃磨后表面粗糙度過高,均可能導致鉸刀使用壽命降低。
七、孔位置精度超差
導向套磨損、底端距工件太遠、長度短且精度差,或主軸軸承松動,均可能導致孔位置精度超差。此外,鉸刀刀齒崩刃、余量過大、工件材料硬度過高、切削刃擺差過大導致負荷不均、主偏角太小增大切削寬度、切屑未及時清除、刃磨時刀齒已磨裂,以及柄部折斷、余量分配及切削用量選擇不當、容屑空間小導致堵塞等因素,也可能引發(fā)孔位置精度超差問題。
八、孔中心線不直
鉆孔偏斜導致鉸孔前孔中心線不直,特別是小孔徑時鉸刀剛性差無法糾正。此外,主偏角過大、導向不良易偏離方向、切削部分倒錐過大、斷續(xù)孔中部間隙位移,以及手鉸時用力不均導致偏斜破壞垂直度,也是孔中心線不直的重要原因。
碳素鋼表面硬化方法碳素鋼通過特定的熱處理工藝,可在工件表面形成硬化層,同時保持內部韌性(外硬內韌),且相比高合金鋼更具成本優(yōu)勢。常見的表面硬化工藝包括滲碳、碳氮共滲和滲氮。1. 滲碳處理 (Carburizing)原理: 將低碳鋼工件置于富碳環(huán)境中加熱,使碳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目的: 顯著提高工件表面
機械加工工序順序安排的核心原則制定機械加工工藝路線時,為確保質量、效率、經濟性和安全性,工序順序的安排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則:基準先行:首要任務是加工選定的精基準面。后續(xù)工序以該精基準定位,加工其他表面。該原則的另一層含義是:在關鍵精加工工序前,應重新修整(如研磨)精基準,以確保其精度滿足精加工的高要求